液冷技术彻底火了!这些公司订单接到手软,背后藏着什么财富密码?
要说这液冷技术啊,最近可真是火得一塌糊涂!随便刷个财经新闻,满屏都是“液冷订单暴增”“液冷概念股飙升”的字眼。有人调侃:“以前炒股看芯片,现在盯紧液冷泵!”这波热潮可不是空穴来风——全球AI算力大爆发,液冷硬生生从“备胎”逆袭成“刚需”。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这液冷到底是技术革命,还是资本游戏?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传统风冷已经顶不住了!英伟达最新GB300芯片单卡功耗突破1000W,整机柜功率直奔50kW,风冷?散热都来不及,更别提能耗飙升得像烧钱。这时候液冷的优势就显出来了——导热效率比空气高3000倍,能耗还能省下40%!
举个实在例子:浙江某国家级实验室用了中科曙光的液冷方案,原本需要72小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硬生生压缩到24小时,PUE值低到1.04(越低越节能)。这就好比给服务器装了台“空调中的战斗机”,直接把散热效率拉满。
政策这把火更是烧得旺!中国“东数西算”工程直接规定:新建数据中心必须用液冷,上海更是要求2025年智算中心液冷机柜占比超50%。国际上也没闲着,欧盟把液冷纳入强制认证,Meta砸70%的AI预算搞液冷基建。政策一推,市场直接炸锅——2025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00亿,年增速48%!
需求端更夸张:字节跳动液冷采购量翻倍,阿里云交付超5000个液冷柜,腾讯清远基地PUE低到1.06。这哪是技术升级?分明是“军备竞赛”!难怪连中东土豪都坐不住,沙特AI基建千亿计划里,液冷订单占了半壁江山。
液冷这盘棋,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流涌动。冷板和浸没式两大技术路线斗得难分高下:
冷板式改造成本低,适合老机房升级,浪潮、华为都在抢这块蛋糕。英伟达GB300的液冷方案里,冷板价值量占整机60%,单颗芯片散热模块能卖到2000美元!
浸没式散热天花板,但门槛高。曙光数创的相变浸没液冷单机架能扛100kW,直接拿下中国移动45亿订单。不过维护成本也吓人,水质管理稍不留神,就得停工检修。
要说最赚的,还得是上游材料商。氟化液、纳米碳材料这些“隐形冠军”闷声发财。比如新宙邦的氟化液纯度99.999%,供货英伟达;中石科技导热垫片压缩率超60%,单台服务器材料值800元。这些小众赛道,利润比整机厂还高!
液冷正在悄悄改写游戏规则。华为搞的“智算+液冷”一体化架构,直接把算力和散热拧成一股绳;腾讯用液冷+AI运维,能耗再降15%。更绝的是,液冷技术开始向5G基站、新能源汽车渗透——宁德时代的电池液冷系统,温差控制到±2℃,循环寿命提升30%。
不过风险也得提个醒:技术迭代快得像火箭,今天领先的冷板方案,明天可能被浸没式淘汰。还有供应链卡脖子问题,高端冷却液长期被3M垄断,国产替代虽然提速,但高端市场还是人家说了算。
对股民来说,液冷概念股确实诱人,但别光看热闹。得盯紧技术护城河(比如专利数量)、订单持续性(别是昙花一现)、政策风向(碳中和可是红线)。对普通用户,液冷带来的不仅是更快的AI,更是绿色算力的未来——毕竟,谁不想用上既快又省电的“云大脑”呢?
“技术革命的浪潮从不等人,但真正能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既能踩准风口,又肯沉下心搞硬核创新的玩家。”
内容调用资料信息网站名称: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官网、国海证券研究所公开研报、曙光数创及英维克企业官网项目案例披露信息
博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