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下!大胆刁民!"侍卫怒喝。
"我为何要跪?"老农昂首挺胸。
"你!"康熙帝眯起眼睛,"你可知我是谁?"
老农直视龙颜,眼中闪过复杂光芒:"皇帝又如何?"
四周百姓倒吸凉气,侍卫们刀光闪烁,刹那间寂静无声。康熙帝眉头紧锁,突然愣住了...
01
康熙四十年春,江南水乡杨柳依依,春意盎然。
一行人马沿河道缓行,为首之人身着青布长衫,器宇轩昂,双目如炬。若是熟悉皇家之人,定会认出此人正是大清皇帝——康熙。
"这里的风光,与朕记忆中并无二致。"康熙微微颔首,眺望远处绵延的山峦。
这是他第六次南巡,私下临幸江南,体察民情。与往常不同,此次康熙帝心中另有所思。这片土地,曾是他幼年时随父亲短暂停留之地,心中藏有几分说不清的情愫。
苏拉海是康熙的贴身侍卫,低声道:"皇上,前方就是松江府,知府已在城外候驾。"
康熙摆手:"不必惊动地方官。朕此次微服私访,正是要看看这些官员平日里是如何对待百姓的。"
苏拉海会意,立即传令队伍改道,绕过官道,取小路而行。
康熙望着道路两旁劳作的农民,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大清立国已近八十载,经过顺治、康熙两朝励精图治,江山渐稳。然而民生之艰难,吏治之腐败,依然是他心中之痛。
"皇上,前方有集市,可前去看看。"身旁亲信高佛提议道。
康熙点头,催马向前。
02
松江府城郊,一处依水而建的集市热闹非凡。贩夫走卒,商贾百姓,摩肩接踵,吆喝声此起彼伏。
然而,集市的东侧却是另一番景象。
"交粮!赶紧的!"
几名身着绿袍的衙役手持水火棍,驱赶着百姓,"知府大人有令,为迎接皇上南巡,各家各户须额外交纳三斗米!"
"老爷饶命啊!我家就这点口粮,若全交了,老小怎么活啊!"一位瘦弱农妇跪地哀求。
"少废话!皇上驾到,哪容得你们这些刁民怠慢!不交?打!"为首的衙役挥起水火棍,就要向那农妇打去。
忽然,一个洪亮的声音传来:"住手!"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大步走来。他虽年近七旬,却腰板挺直,双目有神,手提一篮新鲜蔬菜,正是在集市卖菜的老农李守义。
"李老汉,你又来管闲事?不想活了?"衙役头目满脸凶相。
李守义不卑不亢:"朝廷赋税自有定例,哪有临时加征的道理?这分明是你们假借圣驾敛财!"
衙役脸色一变:"大胆刁民!竟敢对抗官府!来人,给我拿下!"
几名壮汉冲上前来,就要捉拿李守义。老人不慌不忙,稳稳放下菜篮,摆好架势,竟是武功底子。
一时间,场面混乱。李守义虽年迈,身手却了得,几个衙役竟奈何不得他。
03
就在此时,一行人马缓缓来到集市。康熙帝见到这一幕,眉头紧锁。
"苏拉海,去看看怎么回事。"康熙低声吩咐。
苏拉海领命,带着几名侍卫快步上前。
"住手!"
苏拉海厉喝一声,"公然在市集欺压百姓,成何体统!"
衙役头目见来人气势不凡,剑眉星目,一身锦缎,虽着便服,却显贵气,慌忙行礼:"大人恕罪!我等奉知府之命征粮,这老农不服管教..."
李守义甩开衙役,怒目而视:
"征粮?分明是趁机勒索!皇上若知道尔等假借圣意鱼肉百姓,定饶不了你们!"
苏拉海回头看了康熙一眼,见康熙微微颔首,立刻道:"尔等暂且退下,此事本官自会查明。"
衙役不敢忤逆,只得悻悻而去,临走还不忘狠狠瞪了李守义一眼。
康熙帝缓步上前,目光在李守义身上停留片刻,随后环视四周百姓,和颜悦色道:"诸位乡亲,可否告知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一位老妪颤巍巍上前:
"回大人的话,知府得知皇上要来巡视,便加派徭役,额外征粮。我等小民哪经得起这般剥削啊!"
康熙眉头紧锁:"这等胡作非为,岂是朝廷本意?"他故意说漏了嘴,"皇上若知,定会......"
"皇上?哼!"
李守义冷笑一声,打断康熙的话,"皇上坐在金銮殿上,只听一面之词,哪知民间疾苦?这些官员在他面前一套,背后一套,百姓受苦,他又知道多少?"
康熙愣住了,少有人敢如此直言不讳,更少有人敢在他面前如此评价他自己。
苏拉海大怒,就要呵斥,却被康熙一个眼神制止。
康熙饶有兴趣地打量着李守义:"老先生此言差矣。皇上勤政爱民,日理万机,若有官员不法,查明后定会严惩。"
李守义不屑一顾:
"大人好生天真!这松江知府贪墨赋税,鱼肉百姓,已不是一日两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廷里那些大臣,又有几个真心为民?"
04
康熙闻言,不怒反笑:"老先生为何如此愤懑?莫非与官府有过节?"
李守义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随即恢复平静:"老汉不过一介农夫,哪有什么过节。只是看不惯这些官爷欺压百姓罢了。"
康熙若有所思,正欲继续询问,忽听远处一阵嘈杂。
"快看,知府大人到了!"人群中有人高呼。
只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人马疾驰而来。为首的正是松江知府刘增,身后跟着一众官员和衙役。
刘增远远看见集市中央的情形,脸色大变。他本想迎接圣驾,不想皇上已经到了市集,还亲眼目睹了衙役欺压百姓的场面。
"微臣参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刘增慌忙下马跪拜,额头触地,战战兢兢。
此言一出,如平地惊雷。
集市上的百姓霎时间面面相觑,随即明白眼前这位看似普通的贵人,竟是当今天子!一时间,人们纷纷跪倒,磕头如捣蒜。
"皇上驾到!跪迎圣驾!"
整个集市瞬间鸦雀无声,百姓们匍匐在地,不敢抬头。
唯独李守义,仍然站立不动,眼神复杂地看着康熙。
05
康熙也注视着李守义,眼中流露出一丝惊讶。
刘增见状,勃然大怒:"大胆刁民!皇上面前还敢如此无礼!来人,给我拿下!"
几名衙役就要上前,却被康熙抬手制止。
"且慢。"
康熙的声音不高,却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朕既微服私访,就是要了解真实民情。老先生有话但说无妨。"
李守义冷哼一声:
"皇上驾到,自然是万民臣服。只是这跪拜,究竟是发自内心的敬畏,还是畏惧皇权的强迫?皇上可曾想过?"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刘增面如土色,不敢置信有人敢在圣驾面前如此放肆。
"李守义!你疯了不成!这可是当今皇上!"一位老者惊恐地喊道。
康熙却不动声色,挥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灼灼地盯着李守义:"老先生,你认为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李守义迎上康熙的目光:"天下百姓都说康熙皇帝明察秋毫,勤政爱民。可在老汉看来,皇上虽有雄才大略,却也有所不足。"
"哦?愿闻其详。"康熙饶有兴趣。
"皇上深居宫中,听的是臣子奏折,看的是歌功颂德。这些地方官员见了皇上,个个卑恭屈膝,背后却是另一副嘴脸。皇上只看到了表象,却未必看透本质。"
李守义的话掷地有声。
康熙听得真切,心中却起了波澜。他南巡多次,自认了解民间疾苦,却从未有人如此直白地道出朝廷弊端。这李守义,究竟是何方神圣?
06
刘增见康熙不怒反思,慌忙道:"皇上,此人言语放肆,必是居心叵测!请皇上容臣将他拿下,严加审问!"
康熙摆手:"不必。老先生言语虽激烈,却也有几分道理。"
他转向李守义,"老先生不惧权贵,直言进谏,实属难得。只是朕好奇,你为何如此了解朝政?"
李守义神色不变:"老汉虽是乡野村夫,却也识得几个字,听得几分风声。当年江南水患,朝廷拨款赈灾,到了地方却成了官员肥己的脂膏。老汉亲眼所见,难道还会看错?"
康熙闻言,面色微沉。江南水患一事,确实有官员中饱私囊,他后来严惩了几名主要责任官员,却未必肃清所有蛀虫。
"既然老先生如此关心朝政,想必对国家大事也有见解?"康熙试探道。
李守义目光如炬:"自然。清朝入关已七十余载,满汉之间仍有隔阂。皇上虽推行怀柔政策,却未能真正赢得汉人心服。朝中重臣,满族居多,汉官难以升迁。这等偏颇,如何能治天下?"
康熙的眼神渐渐凌厉起来。这番话已非寻常百姓所能道出,更触及朝廷核心政策。这老农究竟是何人?为何对朝堂之事如此了然?
"老先生言重了。"
康熙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以为,天下一统,满汉一家。治国之道,在于用人唯贤,不在族群。"
李守义冷笑:"皇上此言,可是发自内心?"
07
一时间,场面凝滞。侍卫们手按刀柄,随时准备保护皇帝。百姓们更是惊恐万分,不敢抬头。
康熙却出奇地平静,他看着李守义,忽然感到一种莫名的熟悉感。眼前这位倔强的老人,言辞犀利,气度不凡,绝非寻常农夫。
"皇上,此人大逆不道,请立即处斩!"刘增再次请命。
康熙抬手制止:"刘爱卿,朕微服私访,本为体察民情。若只听奉承之言,何必南巡?"转向李守义,"老先生,你叫什么名字?"
"李守义。"老人傲然而立。
康熙轻轻颔首:"守义...好名字。"随后对苏拉海道,"命人备马,带老先生同行,朕还有话要问。"
刘增大惊:"皇上,此人言语放肆,恐有不轨之心,万万不可啊!"
康熙冷冷瞥了刘增一眼:"爱卿多虑了。况且..."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李守义,"这位老先生虽言辞犀利,却句句在理,朕不仅不怪,反而要好好请教。"
随即转向百姓:"诸位乡亲请起,今日之事朕已尽知。若有官员借朕之名横征暴敛,尔等可直接向巡抚告发。朕即刻下旨,减免松江府今年夏税,以助百姓渡过难关。"
百姓们喜极而泣,高呼万岁。然而李守义依然面无表情,目光复杂地望着康熙。
康熙帝心中震惊,生平少有人敢如此傲慢。
此人不跪不拜,言辞犀利,众目睽睽之下,皇权尊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康熙示意众人退下,唯独留下李守义和几名近侍。
集市上的气氛紧张到极点,百姓们噤若寒蝉,生怕惹怒天子。然而康熙帝神情自若,缓步走向李守义,直到两人相距不过三步之遥。
"李守义,"康熙的声音很轻,却如雷贯耳,"你难道不知朕是谁?"
李守义毫不畏惧地直视皇帝的眼睛,在阳光下,他那深邃的目光似乎穿越时光,带着某种难以名状的沧桑与坚毅。
"皇帝又如何?"老农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四周。
四周一片哗然,众人惊骇地看着这位不知死活的老人。
地方官员脸色惨白,百姓们更是惊恐万分。在大清朝,皇权至高无上,冒犯龙颜乃是死罪,无人敢轻易触碰。
康熙怒极反笑,眼中闪过一丝凌厉:"老先生好大的胆子!知道藐视皇权,乃是杀头之罪吗?"
面对死亡威胁,李守义却面不改色。
他站得更直了,仿佛在与康熙平等对话:"我活了大半辈子,早已不惧生死。倒是皇上,你可知道我是谁?"
康熙凝视李守义,忽然感到一阵熟悉。那目光、那气度、那不卑不亢的姿态,似曾相识。
"苏拉海,传朕旨意,所有人退下,朕要单独与李老先生谈谈。"
苏拉海犹豫道:"皇上,这..."
"退下!"康熙语气坚决。
众人不敢违抗,只得退至远处。康熙与李守义相对而立,春风拂过,吹动两人的衣袍。
"李守义..."康熙细细品味这个名字,忽然双眼一亮,"你是...李正臣?"
老人神色微动,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皇上竟然还记得老臣?"
康熙深吸一口气:
"怎会不记得?你是先帝最信任的大臣,也是朕幼年时的授业恩师。只是你十五年前突然被贬官,后来更是音讯全无,朕多次派人寻找,却始终未果。"
李守义,原名李正臣,曾是顺治帝时期的内阁大学士,因政见不合与索尼党争,后遭人陷害,被贬为庶民。
"老臣罪该万死,欺君之罪,万死难赎。"李正臣终于跪了下来。
康熙连忙将他扶起:"爱卿何罪之有?当年朕年幼,朝中党争激烈,你被诬陷实乃朝廷之憾。朕登基后曾多次想为你平反,只是找不到你的下落。"
李正臣苦笑:
"老臣被贬后,隐居于此,改名换姓,只为远离朝堂纷争。今日见皇上微服南巡,老臣忍不住想试探皇上圣意,看这些年来,皇上是否仍记得先帝的教诲。"
康熙恍然大悟:"所以你故意在集市挑战朕的权威?"
李正臣点头:"皇上圣明。老臣虽被贬,却始终关心朝政。这些年来,皇上励精图治,开创盛世,实乃百姓之福。只是..."
"只是什么?"康熙追问。
李正臣犹豫片刻,终于下定决心:"皇上可还记得,临别前老臣曾提到先帝留下的一道密诏?"
康熙神色一凛:"密诏?朕从未听说过。"
"正是因为此事,老臣才被朝中奸佞构陷。"
李正臣声音低沉,"先帝临终前,将一密诏交予老臣保管,嘱咐在适当时机交给皇上。密诏中涉及大清国运,以及..."他顿了顿,"皇上登基的秘辛。"
康熙心中一震:"先帝还有何遗言?"
李正臣从怀中掏出一个黄绢包裹的小盒,恭敬地双手奉上:"密诏在此,请皇上过目。"
康熙接过小盒,小心翼翼地打开,取出一卷泛黄的绢帛。展开后,上面是顺治帝亲笔所书的密诏。
康熙读完密诏,久久不能言语。原来,顺治帝并非真的出家为僧,而是因病辞世。
而更令康熙震惊的是,顺治帝临终前,曾担心自己年幼难以镇守江山,命李正臣辅佐自己,却被朝中大臣所阻。
"这么多年,你一直在等待时机?"康熙问道。
李正臣点头:
"老臣隐居乡野,一方面为躲避朝中追杀,另一方面也想看看皇上是否能成为一代明君。这些年来,皇上治国有方,老臣甚感欣慰。今日冒险现身,一是想试探皇上圣意,二是想将先帝遗愿告知皇上。"
康熙深受感动:"先帝在天有灵,定会欣慰。只是朕不明白,为何你要如此试探朕?当众挑战朝廷威严?"
李正臣苦笑:
"皇上登基多年,身边皆是奉承之人。老臣担心皇上已忘记为君之道,故意以此激将,看皇上反应。若皇上怒而杀我,则证明皇上已迷失自我;若皇上能容人之言,则证明皇上心系天下。"
康熙恍然大悟:"原来爱卿是在考验朕。"
"不敢。"
李正臣正色道,"老臣只是履行先帝遗愿,为皇上分忧。这些年来,老臣虽隐居乡间,却也留心朝政。皇上有雄才大略,但朝中积弊甚多,地方官员贪腐横行,百姓苦不堪言。若皇上不加整顿,恐怕大清基业难以长久。"
康熙叹息:"爱卿所言甚是。朕南巡多次,所见所闻,与朝中奏折大相径庭。朕常思,如何才能知晓真实民情?如何才能革除积弊?"
李正臣目光炯炯:"皇上圣明,老臣冒昧进言。当务之急,一是整顿吏治,二是减轻赋税,三是发展水利。唯有民生安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康熙点头:"爱卿所言,正合朕意。只是这吏治积弊已久,一时难以根除,不知爱卿可有良策?"
李正臣沉思片刻:"老臣以为,可推行三策。一是派遣密使巡察各省,直接向皇上汇报;二是改革科举制度,选拔真才实学之士;三是严惩贪官,树立典范。"
康熙听得连连点头:"爱卿所言甚善。朕决定,即日起推行这些改革。只是..."他看向李正臣,"朕希望爱卿能出山相助。"
李正臣犹豫道:"皇上,老臣年迈,力不从心..."
"爱卿无需入朝为官,"康熙诚恳道,"只需作为朕的秘密谋士,助朕决策。如此,既可避开朝中党争,又能发挥爱卿才智。"
李正臣沉吟片刻,终于点头:"既然皇上信任,老臣愿效犬马之劳。"
康熙大喜:"太好了!从今日起,爱卿就随朕南巡,共商国事。朕会安排人手,保护爱卿安全。"
李正臣跪地叩首:"老臣遵旨。"
康熙扶起李正臣,感慨道:"朕今日得遇爱卿,实乃大清之福,百姓之福。"
就这样,一位隐居多年的老臣,因一次偶然的相遇,重新辅佐明君。在李正臣的建议下,康熙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发展水利,使大清逐渐走向盛世。
史书记载,康熙四十年南巡后,朝政大变,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位伟大的帝王一生励精图治,创造了"康乾盛世"的辉煌。
而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说康熙帝曾被一位老农当众呵斥,不但不怒,反而虚心纳谏。这位老农后来成为皇帝的秘密谋士,辅佐康熙成就了一代明君的伟业。
至于那句"皇帝又如何"的挑战,则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彰显了一代明君的胸襟和气度。
一次偶然的相遇,一句看似放肆的话语,却成就了历史的转折点。千百年后,人们依然传颂着这段君臣佳话,以及那句震撼朝野的"皇帝又如何"。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魅力,看似偶然的际遇,实则蕴含着历史的必然。正如李正臣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王治国,民心为本。"
康熙帝铭记这句话,终成一代明君。而那位倔强的老农李正臣,则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闪光的传奇。
从此,康熙南巡时,身边总有一位不起眼的老者相伴。官员们不知他是谁,百姓们不识他的面,唯有康熙知道,这位老者,正是大清朝最睿智的谋士,也是自己最尊敬的师长。
每当回想起在那个集市上的初次相遇,康熙都会微微一笑。那句"皇帝又如何",不仅改变了一个帝王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个王朝的历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康熙与李正臣的故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那种为民请命的精神,那种敢于直言的勇气,却永远流传在中华大地上。
几百年后,当人们谈起康熙大帝时,总会提及那位敢于在皇帝面前说"皇帝又如何"的老农。这或许就是历史最公正的评价——无论权势多么显赫,终究敌不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人们常说,真正的明君不惧直言,真正的忠臣不畏权贵。康熙与李正臣的故事,正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博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