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让你感叹“活在春秋战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模拟游戏,一部讲述末世生存与抉择的JRPG史诗。最近,两款风格截然不同的国产独立游戏频频出现在热搜榜—《烽沙》与《灰之挽歌~在诅咒的羽翼下》。一个是古代兵垒的沙盒式生存策略,一个是满载家用机风味的角色扮演冒险。在这个国产游戏领域逐渐焕发光彩的年代,这两款游戏凭什么能吸引如此之高的关注度?国产游戏“造梦”之路能否在它们身上看到新的突破?咱们今天就来拆解一下,这两款游戏是“王炸”,还是“雷区”。
先来说说《烽沙》。这是一款战争策略与模拟建造结合的游戏,光是听名字就有种风沙扑面的史诗感。据官方释出的消息,这款游戏的背景设定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你稍不留神,晚上睡觉可能连床都被敌国顺走的乱世。游戏里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建一座坚不可摧的古代兵垒,同时发展经济、扩大领土,并在必要时击退敌军的入侵。从预告片展示来玩家不仅能从零开始建设城池,还可以根据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思想派遣门客,让“智慧”成为拓土开疆的武器。
但是问题也来了,这种综合了生存、模拟、战争多个维度的玩法,是创意满分还是“野心太大难收场”?有同类游戏实践的经验,同类型的策略模拟游戏中,操控过多很可能会让玩家玩到抑郁。千头万绪间,如何让玩家的体验既有挑战性又不至于崩溃,这成了摆在开发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再看另外一位参赛选手—《灰之挽歌》。这款JRPG主打末世冒险与角色抉择。“知晓大陆仅剩三个月命运的少年少女”“在诅咒的羽翼下改变历史进程”,光这些描述就让人感觉好像坐在电影院里看了一出颇有深度的灾难片。
从游戏玩法来说,《灰之挽歌》回归传统的回合制战斗模式,并且在视觉表现上采用带有一点复古感的像素风。JRPG迷们看到这应该会会心一笑:这不就是冲着“情怀杀”来的嘛?但这个情怀牌到底打得准不准,还得看剧情设计和角色构建的深度。有玩家表示:“这种游戏最怕的就是剧情铺得一开始很大,最后崩得一堂糟。”在人人都追求开放世界和即时战斗的今天,这种“返璞式”的玩法选择不仅需要勇气,恐怕同样也需要关乎命运的运气。
普通玩家怎么看呢?有人认为这种像素风有“盗墓笔记”般的点沙发冒险感,是记忆里的老朋友。有人则吐槽,“都2023年了,你是画面不好还是解谜不足非得抓玩家做老本戏?”但无论怎样,至少这款游戏的“隐藏身份”已经显现:它在观念上是对传统的致敬,但体验上是巨大的问号。
虽然两款游戏在“创意”和“野心”上都颇为引人注目,但也不是没有让人隐隐担忧的地方。对于《烽沙》来说,这种游戏类型的操作门槛一直都不低,目标用户群可能只会在对策略类游戏有深入兴趣的玩家中产生,而且即便是这部分玩家,他们能否接受太过贴近“硬核”的玩法设计,也都是考验。大家还记得前几年风头正劲、后来三个月就凉透的某“水墨风战争建造游戏”吗?当年也是号称要让玩家“体验古代建城与治国的真实乐趣”,结果上线后天天有人抱怨任务太繁琐、设计太死板,久而久之用户流失成潮。
再看《灰之挽歌》。凭心而论,它的复古画风诚意满满。但一个冷数据揭示了现实:过去三年,仅在国内市场,被冠以情怀标榜、最终玩法单调的同类作品多达上百款,惨遭口碑滑坡的不在少数。更重要的是,它号称关乎“决定命运的抉择”这种叙事设定,真正落到实地能否实现玩家对剧情和多结局体验的高要求,目前来看还欠些说服力。
行业观察者指出,国产独立游戏在脱离跟风模仿的“低创意值”阶段后,正逐步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一个残酷但真实的现状是:好游戏是金钱和时间的双重产物,国产游戏缺资金、周期短的困境依旧未彻底改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无论创意多好,最终很难真正让玩家满意。
就在大家对这两款游戏持观望态度时,开发团队连续放出新料,让人直呼“剧情反转”。《烽沙》的实机演示视频中首次展示了一个别具一格的系统设计——诸子百家门客系统。不同流派的门客技能各异,既有庄子派的治国哲学加持,也有兵家流派的战略部署建议。他们就像一群“智囊团”,能以独特的思考方式参与治城、统兵决策。更妙的是,这些角色竟然还能根据玩家的选择发展不同的结局。这一玩法瞬间点燃了玩家的期待:视频网站评论区有人调侃说,“我不是在玩游戏,我是在学战国管理学啊!”
而《灰之挽歌》则向玩家透露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核心玩法——构筑式战斗系统。这种机制类似“卡牌+战斗”的结合体,战斗中你并不会直接“选技能”,而是通过提前设置的行动卡组与敌人展开对抗。简单地说,就像在德州扑克里,你永远不知道手牌会如何随机分布。游戏团队表示,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即时性的挑战,同时也强调玩家决策规划的乐趣。这一特性获得了不少JRPG资深玩家的青睐,有人在论坛评论道,“这种玩法如果用好了,不仅带感,还可能成为独立游戏的新标杆。”
这两款万众期待的游戏,在“出圈”之路上仍暗藏障碍。《烽沙》的史诗设定能否真正契合普通玩家?会不会变成一种“高端冷门品”?国产独立策略游戏的用户基础不比大厂游戏成熟,为了迎合小众市场就不接地气,这是一个隐忧。
而《灰之挽歌》,同样面临因玩法创新而导致“曲高和寡”的顾虑。构筑式战斗机制让资深玩家兴奋,但新入门玩家可能会因操作繁复而望而却步;游戏的多抉择剧情设计看似美好,但对于独立游戏来说,这意味着更高的开发成本和更长的制作周期,如果煮成“夹生饭”,恐怕会得不偿失。
无论是《烽沙》还是《灰之挽歌》,都在试图突破国产独立游戏的桎梏:一个在复兴古代策略游戏的独特美学,一个在坚持RPG传统里融入创新玩法。诚然,它们仍徘徊在“令人期待”和“难免担忧”之间,但这种努力至少有了些“做自己的样子”。
更大的问题在于,国产游戏市场究竟能否从根本上摆脱“量大货差”“创新无后劲”的现象?如果一味为了快速盈利而牺牲用户体验,最终只能把市场推入死循环。所以国产独立游戏的未来,不只在这些单独的爆款尝试里,也在整个行业耐心打造生态的努力上。
玩法硬核也好,画风复古也罢,你会为《烽沙》这种沉浸式策略游戏买单,还是更偏爱《灰之挽歌》的情怀叙事?国产独立游戏究竟该“迎合市场”还是“坚持特色”?值得探讨。你的选择呢?
博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